抖音搜索广告 | 行为流:用户洞察依然比大数据好用
来源:
www.douyincn.com | 发布时间:2022年12月28日
大数据往往是在表达“现”,而不是在发现“问题”。如果只盯着数据研发产品、制定战略,就会被表现现象迷惑,看不到用户真实的需求。
比大数据更好用的方法,是体察用户的行为。用户购买和体验一件产品,就像奔赴一趟旅程,会一系列交互行为,我们可以将这一系列行为称为“行为流”,也就是俗称的消费者旅程。
如何启动行为流?分享4个思路。
1.用户行为切片。给用户行为做切片,就是把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,拆解成一个个极其细微的步骤,从每一个步骤中,发现可以优化或者创新的点。
像做生物细胞实验一样,把用户的行为掰开了揉碎了观察。你才会发现他们不会说出口的痛点,在细节里找到问题的最优解。
2.代入不同角色的用户视角。设计产品时所处的视角,决定用户对产品的态度。不站在用户视角,你永远不会感知到用户的需要。如果想让产品赢得更多的用户,那就要把所有可能性用户的视角都想一遍,带入多角色的思考视角。
尤其是同一款产品,可能有多个角色的人在使用,你想要让产品赢得市场,就要切入不同角色,洞察不同角色的需求。只有你切入了不同角色的用户视角,才会对不同角色用户的需求和麻烦感同深受。
3.代入不同的环境。不仅要代入不同角色的用户视角,还要代入不同的环境。产品是不同使用环境的载体,用户使用环境变化,对产品的要求就会发生变化。
把自己当成一个纪录片导演,像拍纪录片一样,把自己代入不同环境,预设不同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需求变化,就会知道不同环境下,产品应该呈现什么功能和形态。
产品是用户在生活中的对抗一切麻烦,获得便利的作战“武器”。产品形态精准适配环境,武器才能发挥出效用。
4.把重度用户卷进来。一款好的产品,首先要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,其次才是在设计上尽量出挑。与其闷出一个用户不一定满意的点子,不如把核心用户卷进来,让他们给产品提意见,做一个厚脸皮的“拿来主义者”。
让重度用户成为设计师的外脑,不仅仅是提高创意产出效率,更是把不确定性的用户洞察,变成了确定性的创意产出。
数据往往是在表达“现象”,而不是在发现“问题”。想创造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,我们不能盯着现象,而是要解决现象背后的问题。
而“行为流”就是发现问题的最趁手工具。做用户行为的使徒行者,就会知道:用户洞察依然比大数据好用。